- 企業(yè)推廣分銷B2B平臺
- 累計為企業(yè)宣傳展示1.2億次以上
- 分銷模式,讓每個人都愿意幫您做生意
- 30多萬銷售員注冊,快速對接銷售渠道
回憶起兒時的繡花布鞋,如今已是滿滿的回憶,花布,黑布交織的記憶伴隨了一代一代人。
昨天,無意中聽到幾個同學在討論誰的鞋子多少錢的問題,就走過去聽了聽,細聽之后不由得有些吃驚。現(xiàn)在學生穿的鞋子少則四,五百,多則上千。看看自己腳上穿著的一雙一百二十幾元錢的鞋子不由得一陣嘆息。后來跟一朋友聊到這個問題時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,現(xiàn)在學生在學校要統(tǒng)一穿校服,所以,也只能在鞋子相互攀比了。
后來我感嘆道:“唉,我們小的時候哪有什么錢買鞋啊,都是媽媽自己做的布鞋。”
朋友聽后跟我說:“你現(xiàn)在穿的這雙休閑鞋多少錢?我告訴你啊,你這鞋子可能還沒有手工布鞋貴呢。”
我有些詫異:“真的假的啊,我一直到上初中都是穿我老媽做的布鞋。”
朋友繼續(xù)說:“前幾天我在一個鞋店里看到手工布鞋最便宜的要兩百起步啊。”
我開玩笑的說:“那看來我小時候還夠奢侈的啊,呵呵”
笑過之后,又看了看腳上的鞋子,思緒不由得又飄回了童年……
那時候除了學校要求每年運動會必須穿的白球鞋以外,平時我們都是穿媽媽自己做的鞋子。做鞋是一個很麻煩的過程,也是一個廢物利用的方法。
首先要“打袼褙”就是把一些破布收集起來,那時候布類產(chǎn)品似乎到了做鞋才是最后的利用。然后在做一盆子漿糊,接著在一塊一米見方的木板上先抹上漿糊,然后把收集的破布拼湊著粘到上面,不能有太多的重合,實在對不上接邊的就要用剪子修理一下。粘好第一層布以后再往布上抹漿糊,再粘碎布,就這樣一層一層的粘,大概是四五層吧,最后放到太陽下曬干后揭下來,一張“袼褙”就做成了。這是做鞋子的主要材料。
有了袼褙以后就要用“鞋樣子”(用紙按照使用人的腳大小剪出來的鞋底和展開的鞋面的模型)來進行裁剪。夏天穿的鞋子鞋幫一般用一層袼褙就夠了,按照“鞋樣子”剪下來以后還要在上面粘上一層完整的藍色或者黑色趟絨布(也叫燈芯絨)鞋面,里面則用一般白布就可以。鞋面和鞋里干了以后用剪刀把邊緣剪齊,再用白色布包上邊兒,這樣鞋幫就做好了。而冬天穿的鞋面則要單獨做,因為里面還要續(xù)上棉花已起到保暖作用。鞋底做起來比較麻煩,分普通底和千層底兩種,普通底就是按照鞋樣子從袼褙上剪下同樣的四五個單層的鞋底,然后把這幾個再用漿糊粘到一起,再用白布包邊,包底。千層底則是剪下來的每個都要單獨用白布包邊,然后再沾到一起,最下面底層也要用白布包底。相對來說要麻煩一點。但是穿起來要好看一點,也比普通鞋底的邊耐磨,普通鞋底的邊是最后統(tǒng)一包的邊,穿起來只要有一點磨壞了,整個鞋底的邊就都容易撕掉。千層底每層單獨包邊,磨壞一點也不影響別的地方。做完鞋底以后最耗時,也是最累的一道工序“納鞋底”就要開始了。
說起“納鞋底”就不得不說“納鞋底”用的繩子了。
那也是媽媽自己手工做的,先要把麻做成“麻芯”,就是把買來的麻分成很細的一縷一縷的,梢部還要稍稍的搓一下,越往梢部越細,一個“麻芯”大約有一米三左右吧,為了好存放,最后還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梢部其余三指伸開,把“麻芯”一圈一圈的圍繞,最后用手拉一下,形成一個扁圓狀,這樣麻芯就做好了。要做很多,然后開始捻繩子。捻繩子也是有技巧的,上勁兒不能不能太大,也不能太小,太大了納鞋底時候不好來回拉,小了,則納出鞋底不結實。小時候看看媽媽還有鄰居的嬸子大娘們捻繩子覺得她們好厲害,一只手的五指靈活地動著,那繩子就源源不斷出來了。捻繩兒先要搓出一段,然后一頭從高處一個類似滑輪的東西上算過,這樣捻完的繩子一旦長了就在那邊拉一下,然后纏繞成團。捻繩一般是拇指、中指和食指在上面上勁兒,無名指和小指在下面交換兩根麻芯的位置,以防止下面麻芯打結。現(xiàn)在說起來很慢,當時媽媽捻繩兒時候那可真是五指翻飛啊。
還有一種做繩子的方法就是用“拔了錘子”先給縷好的麻批兒上勁兒。“拔了錘子”一般是用一塊三十厘米左右長的一塊牛腿骨(也可以用豬骨頭)在中間打出一個小圓孔,然后找一節(jié)十幾厘米長粗細比小孔略粗并帶有倒鉤的細竹簽子(也有用鐵釘或者粗鐵絲的),把沒有倒鉤一端的尖部削一下,然后釘?shù)叫】桌锕潭ê茫@樣竹簽和骨頭就成了一個“丁”型的“撥了錘子”使用時先把縷好的麻批在骨頭上繞幾下固定了,然后沿著竹簽繞幾下,留出四五十厘米用手拉著,這樣“撥了錘子”就被懸空提了起來,由于竹簽上有那個小小的倒鉤擋著,所以繞在骨頭和竹簽上的麻批不會脫落。一只手提著麻批,一只手用力轉一下“撥了錘子”的骨頭,由于慣性作用,骨頭就會旋轉起來,就完成上面麻批的上勁兒了,等這段麻批上好勁兒了,就纏繞到骨頭上,然后繼續(xù),并且要不斷的續(xù)好麻批。等到了一定長度后把麻批一端從一個固定的圓環(huán)或者半圓環(huán)穿過,拉在手里,然后慢慢向后退,一邊退一邊放“撥了錘子”上纏繞的麻批,等最后放完了,等長兩根上好勁兒的麻批在順著勁兒的方向慢慢一搓,納鞋底的繩子就好了。
納鞋底也是有講究的,有多種針法,現(xiàn)在真的叫不出名字了(有機會要問問老媽)。納鞋底流程是先用錐子在鞋底上由反面向正面扎一個孔,然后再用針穿過去,針的后面帶著的是納鞋底繩子,然后把繩子拉緊,接著再用錐子由反面向正面扎一個孔,孔的出口要在第一針的下方約兩毫米的地方,再把帶著繩子的針穿回來拉緊,這算是一針。而下一針的出口要和上一針的第一次出口平行,所以用錐子扎的時候要有一定傾斜度,具體角度把握那就要靠熟練度和經(jīng)驗了。
一個鞋底大概要有幾千多針吧,從正面看每一針的長度,兩針之間的寬度基本上完全一樣,很有美感。在那時,誰家的女孩子納鞋底的好壞也是作為評價這個女孩子是否優(yōu)秀的重要標準之一呢。鞋底前部后和后部納鞋底的時候針要密集一些,這樣比較耐磨,因為這是受力點。中部受力少要疏散一些,叫做“灑水”,這樣看起好看,而且還節(jié)省納鞋底用的繩子。
鞋幫和鞋底都做好以后,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鞋幫和鞋底縫合在一起了。先要把前后兩端固定,然后沿著一端,把鞋幫和鞋底對齊象納鞋底那樣縫在一起,然后在鞋里放上“鞋撐子”撐一下,一雙鞋子就做好了。(鞋撐子是用一塊木板做成腳的形狀,后端豎著釘上一個高約八厘米的木棍,然后在木棍上端和模板前端也用木棍連接起來,從側面看鞋撐子就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形狀)穿起來又舒適,又透氣。
這樣的布鞋我穿了好多年,記憶中一直到了初中后期,才買了第一雙皮鞋。再以后上了高中、大學,走入了社會,就再也沒有穿過了。現(xiàn)在估計會嚴格按照以前老的工序做手工布鞋的人也不多了。
小時候穿著媽媽做的布鞋,總盼望著能買一雙皮鞋穿。長大了,總穿買來的皮鞋,卻又開始留戀起小時候老媽做的那飽含著母愛的布鞋,好舒適,好溫暖,好讓人懷念。歲月匆匆,時光不能倒流,清苦而快樂的童年記憶,也只能是在偶得閑暇時,從記憶深處小心的找出來,慢慢的把玩一番,然后更小心的收藏起來,留待下一次去品味,生怕碰壞了一點一滴。